聘請外傭過程並不容易,但萬一因移民、經濟困難等原因而不幸地要解僱外傭同樣有不少注意事項。若僱主要忍痛「炒工人」,那麼提前解約究竟有什麼程序需要遵守,該準備什麼文件,以及如何保障自己的權益呢?
解僱外傭原因
僱主在正式與外傭終止合約之前,需要確認自己擁有足夠理據(如陷入經濟困難、移民、無法與外傭和睦相處等),以解僱外傭。根據法律規定,僱主需至少提前一個月通知外傭解約,若無法遵守或需要馬上終止合約,則需要支付等同於一個月薪金的解僱代通知金1。
即時解僱的正當原因
然而,倘若外傭在受僱期內有以下行為2,僱主可無須給予通知或代通知金而終止合約:
- 蓄意不服從合法且合理的命令
- 行為不當,而該等行為是他/她盡心盡力工作所不應有的
- 有欺詐或不忠實行為
- 經常疏忽職守
- 因任何其他理由,使僱主有權根據普通法無須給予通知而終止合約
而在5個情況下2,無法作為僱主解僱外傭的合理原因,否則可能面臨對方的求償索賠:
解僱外傭程序
無論任何因素,與外傭提早終止合約,即所謂「炒工人」,皆需完成以下步驟,方能正式遣散僱員,且不違反法律條規。
步驟一:通知外傭
確認必須提前終止合約後,首先便是要通知外傭。僱主需要準備3份終止合約通知書,僱主及外傭各保留一份,一份則呈交到入境事務處。一旦確認合約終止日期,外傭需要在合約終止後的14天內離境3。
步驟二:通知入境事務處
僱主與外傭確認終止合約後,需要在合約終止日期的7天內,各自或共同通過網上服務或是通過傳真或郵寄方式遞交《終止外籍家庭傭工僱傭合約通知書》(ID 407E),以此向入境事務處處長報告合約終止事宜3。
通知書內主要需填寫以下資料4:
- 簽證檔號
- 僱傭合約號碼
- 僱主資料(全名、香港身份證號碼、地址、聯絡方式)
- 僱員資料(全名、香港身份證號碼、聯絡方式)
- 合約終止日
- 終止合約正當原因
- 雙方簽署證明
若選擇以傳真、郵寄或親自遞交表格,可透過以下方式通知入境事務處:
遞交方式 | 地址 |
---|---|
郵遞 | 香港灣仔告士打道7號 |
親身遞交 | 香港灣仔告士打道7號 |
傳真 | +852 2157 9181 |
步驟三:清算款項
根據標準僱傭合約(ID 407),僱員(外傭)有權在合約終止後的7日內,要求僱主支付所有未結算費用。其中主要包括:
- 應得薪金
當月的薪金或任何拖欠的薪金。
- 代通知金
若無法提前1個月通知解約,僱主需要支付外傭1個月薪金。
- 膳食及交通津貼
提供外傭返回原居地期間的膳食及交通津貼,通常是1至2日,每日100港元。
- 法定假日、年假或疾病薪酬
工作滿12個月後,未曾放取的年假或疾病津貼,以按政府規定比例發放。
- 遣散費或長期服務金
遣散費適用於因裁員而被解僱或是連續工作了不少於24個月並被解僱的外傭;而長期服務金則適用於連續工作了不少於5年,遭解僱或不獲續約,且並非犯下嚴重過失而遭解僱的外傭;醫生證明外傭無法擔任現時的工作;外傭年滿65歲退休年齡或在職期間死亡者,皆可獲得長期服務金。僱主並不需要同時支付遣散費及長期服務金1。
遣散費和長期服務金計算公式:
(每月工資x 2/3)x 可追溯的服務年資*
*不足一年的服務年度則按比例計算
結算薪酬後,雙方(建議另找一名見證人)共同簽訂「合約屆滿或終止所付款項收據」
步驟四:訂購單程機票
僱主需支付將外傭遣散回原居地的單程機票。為免外傭逾期逗留,並不建議以現金代付。因此,僱主應為外傭訂購機票,向外傭取得確切的離港日期及目的地。僱主最好為外傭選擇無限制機票類型,以免外傭因某些因素(如受疫情影響)而被迫延遲離港,有機會增加僱主損失。
如果想知道最新或更多關於聘請或解僱外傭的相關事宜,可前往入境事務處官方網站進行諮詢。
「上車」置業是不少打工仔的人生目標,但香港的置業成本一直居高不下,據全球城市樓價負擔能力報告顯示,香港已連續13年成為全球其中一個最難負擔的城市。在2023年,房價中位數更達到了家庭收入中位數的18.8倍^。假如您是家庭經濟支柱,人壽保險可以幫您在按揭供款期內為家庭築起安全網,即使在供樓其間不幸離世,亦可獲得賠償,避免家庭出現因斷供而被銀行沒收物業抵債的風險。
富衛人壽的「自主保(升級版)定期保障計劃」( FWD MyTerm Plus)人壽保險的保障額高達800萬港元+,總賠償金額更高達2,400萬港元++,並設有每年 / 10 年的續保年期,讓您可以根據按揭還款期或其他保障需要而彈性地做出決定,而於10年續保年期內,保費率均為平衡及保證維持不變+++。
如果想進一步鞏固自己的健康保障,亦可以考慮富衛人壽的「自主揀危疾保障計劃」(FWD MyCover)危疾保險。此計劃保障癌症、急性心肌梗塞和中風 (「3大疾病」),甚至保障特定器官之原位癌或早期癌症,更可選擇額外附加59種危疾保障#。患病時,很大機會需要停工專心休養,失去固定的收入,危疾保險的一筆過賠償,可以用於醫療或生活開支上,讓您能夠更輕鬆面對疾病,避免對家庭財政造成負擔。